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奇谋妙计(2/3)



“山越之地多山岭,民多不能耕。”陆骏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山越远来,已得会稽钱粮,为何还向北攻吴郡、丹阳?”戏志才再问。

“这个……哦,在下明白了。”陆骏恍然大悟道,“山越意在柴桑,南昌之地。若他得会稽之后不思进取,丹阳、吴郡兵马无切肤之痛,必然反去攻打会稽,到那时,九江、庐江两郡兵马皆可调往豫章诸县,柴桑、南昌诸县定然固若金汤,那时我军只需坚壁清野,山越兵马粮草无以为继,必然大败。反之,他强攻我吴郡、丹阳,则九江、庐江两郡兵马不敢救应豫章,只能援应我丹阳与吴郡,如此柴桑便可攻下。”

戏志才点头笑道,“陆将军所言极是。故我等不可拖延时日,当反攻山越,则吴郡之围自解,而山越兵心可乱。”

“只是我丹阳之兵不过八万,而山越虽只三万屯于郡外,但会稽还有守兵三万,攻打吴郡兵马计有十万,如此兵力悬殊,丹阳恐力不能支。”边衡忧心忡忡的说道。

刘备心中暗叹边衡胆量如此之小,但他知道边衡毕竟是个文官而非武将,不比黄忠、陆骏等武将,听说要主动出击,嘴上不说,脸上却都已经流露出跃跃欲试的神色。

“边大人不必担心,我等可挑选精兵万人,奇袭丹阳郡外的三万蛮兵。料想蛮兵绝不会想到我军不但不思死守,反去攻打他们。这一着出其不意,必可大破蛮兵。”陆骏一边说一边摩拳擦掌。

“陆将军此言甚是,”戏志才笑道,“但还需引一支兵,诈做奔援吴郡,则蛮兵越怠,以为丹阳只堪自守,必不加提防。只是此诈兵之将须熟知丹阳地形。”

“这是为何?”陆骏一听就急了。丹阳城中最熟地形的武将就是他,如果按照戏志才的要求,那奇袭山越军的名单里就没有他了。

“丹阳兵马有限,若分万余兵马奇袭山越军马,则须防会稽援兵,故先将会稽之兵引往吴郡。我已定下一计,只需五千兵马,自丹阳之东向吴郡进发,每行一停,可增加锅灶,使山越不知我援助兵马究竟几何。又有诈兵不可与山越交战,可绕路回丹阳,再自丹阳向东而行。如此只要两遭,则山越兵马必然惊惧,不知我有多少兵马前去吴郡。如此,攻打吴郡之势可缓,而会稽守兵也必向吴郡增兵。”

“妙!先生之计果然非比寻常。”刘备惊喜的站起身来,“陆将军,此诈兵之用非同小可,你当亲自统帅,不可轻忽怠慢。”

“末将遵令。”陆骏虽然还是觉得有些可惜,但是听完戏志才的分析,他也知道这支诈兵用途之大几乎可以牵动整个战局。对于刘备的点将,陆骏立刻接受下来。

“黄将军。”刘备转头看向黄忠。

“末将在。”黄忠“霍”的站起身来。

“着你在三日之内挑选一万精兵,分做部曲,以备奇袭。”

“遵令。”

“黄将军,”戏志才接口道,“兵法云‘兵无选锋曰北’,选兵除勇将锐卒外,还需多选跳跃、勇力及善射之人,如此,我军死伤必少。”

“忠自当谨记先生之言。”

刘备吩咐已定,厅内众人都觉此战胜负已定,心中一阵轻松。众人相互看看,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刘备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如戏志才这样才情纵横的人物如何“谈笑用兵”,想到自己光明的未来,刘备觉得浑身有种难言的畅快。

**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站在城楼上,目送着黄忠率领着一万精兵远去,耳边还回响着将士们唱着的这首《出车》,刘备的脊背忽然涌出一股寒意。

在三国时代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口口流传着那些热血激扬的故事,谈论着那些不凡的人物,可是不论是哪个朝代,对于三国的战争都有一种很明确的认识,“三国无义战”,这个认识和“春秋无义战”一样,牢不可破的和这个动乱的时代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刘备忽然想起他的后辈唐代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刘备清晰的感受到他被完全的裹进了这个大时代。即使他可以改变自己二十五年失败者的宿命,却很难摆脱“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时代角色。胜利者的美酒潋滟无比,却不知道究竟有几多鲜血在其中。

江东的春天已经到来,洛阳的甘云萝是否在快乐的生活呢?想到这里,刘备的心中一阵惆怅,手中的一片树叶悄然落地。

(第一卷终,下一卷:龙战于野。)

**

看着屏幕上“第一卷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