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切中肯紊(2/2)

再说,诸位每日高颂天子,这类难道不是谎言欺人?小小谎言,可救大汉于燃眉,何足挂齿?”黄承彦冷哼一声。

“老黄说的是,那专卖三物又当如何?”王允赶紧打圆场。

“此事颇为繁复。承彦不才,先请教众位大人,朝廷的军备之中,刀枪利否,甲盾固否,箭矢可足用否?”

厅内一阵默然,半晌,桥玄长叹一声,“实不相瞒,州郡兵器甲械事务早已糜烂不堪,就连这京畿之兵士,也多有器械不全,而府库之内朽器居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专卖三物正可革此弊端。”

黄承彦的话让厅内诸人无不精神为之一,都在静候下文。

“酒者,粮食所做也。年内所收之粮,各地皆有备于酿酒之用,单以司隶一处而言,有郡七,县﹑邑﹑侯国以百数,各自借需酿酒,所费之粮无可计数。诸位大人苦苦筹措粮草,却不知开源不如节流么?”

黄承彦的话就如晨钟暮鼓一般,重重敲在众人的心头。

“老黄试言其详。”荀爽急切的问道。

“诸位大人何妨上奏天子,今年一年,各地不得酿酒,并将州库内的粮草半数运往南皮,府库之缺,待今年秋收时以酿酒之数自行补上。如此,粮草又何必担忧?”

“只是内禁与鸿胪几处还需用酒,如何处之?”王允虽然知道黄承彦所说的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难处还是有的。

“禁中不缺美酒,当可支一年之用吧。”黄承彦笑了笑,厅内众人也都笑了起来,连带桥玄都忍不住说了声,“司徒大人,当真不支时,只管到荀司空大人家上去搬运,他府上素有好酒。”

众人笑完,黄承彦又继续说道:“再来说铁。我朝盐铁弊端丛生,诸位大人不无体会,可是革弊兴利之法也有,诸位大人多半也都想到过,便是‘平准’二字。”

刘备知道“平准”就是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意思,事实上,汉朝从武帝就实行了平准之法,但是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物价都比朝廷规定的高出一些,越是离朝廷远的地方,物价越高,到了桓、灵两朝的时候,物价都已经高的离谱,老百姓用不起,生活便更加恶化。《三国演义》上说汉朝之亡祸在朝廷,这个也不完全对。准确的说,地方吏治的糜烂对汉朝根基的毁坏更加严重。

“老黄以为如何兴利除弊?”

“平准之法虽是良法,只是各地阳奉阴违,以致民不聊生。而且各地不问商家之资便授予置办盐铁署,自然良莠不齐。若是各地能量力而行,则不但我朝器械大可改观,百姓也可实际得些好处。至于价格不菲,百姓如何购买得起,承彦不敢多言,还请诸位大人费心。”

厅上再次陷入一片沉寂。黄承彦所说的虽然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众人都知道其中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可行之策,不过实行起来却有很多阻力,因为地方上依靠盐铁获利的人不在少数,要推行这样的方法,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将来的情况会乱成样子,谁也不好说。就算推行起来,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众人正在思考,忽然门外又有人道:“诸位好自在,不知道宫中有事发生了么?”随着话音,蔡邕走了进来。

“伯喈来何迟也。”王允笑着站起身来。

“原来老黄也在。”蔡邕看见黄承彦,笑着打了个招呼。

“不知伯喈所说宫中之事是何事?”等蔡邕坐定,荀爽好奇的问道。

“诸位请看。”蔡邕从袖中取出一份书简,递给荀爽。

荀爽看了两行,忍不住大笑起来,接着大声念了起来,“……如张让,曹节之徒,品卑人贱,谗谄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掩朝廷之明,成私树之党,其意卖官鬻爵,专在误国……”,

“这是谁写的?这么大胆!”王允听荀爽念完,忍不住惊讶的问道。

“是那个辞都乡侯不就的吕强吕汉盛。”蔡邕笑吟吟的回答。

前些日子,蔡邕趁张滔兵败,上奏灵帝说张让荐人失当,应当获罪,没有想到反被灵帝贬为庶民,而吕强的那份奏章中说他“毁刺贵臣,讥呵竖宦”,而被宦者诽谤,遭受刑罚,段颎功勋卓著,而被阳球诬害致死,妻儿流放,致使朝臣畏难,功臣失望,还建议“徙邕更授任,反(返)颎家属”。把他夸赞了一番,让他十分开心。

“尝闻丁肃、徐衍、郭耽、李巡、赵祐等五个宦者为‘清忠’,而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小黄门吴伉达观,知不得用,从容养志。不想又多了一个吕强吕汉盛。”皇甫嵩叹息道。

“宦官也不是全都是坏人,”刘备脑袋里冒出来这么一句话,他忽然想到了明代的的大太监郑和。

**

本章有很多枯燥的内容,但出于下文的需要,这一章就委屈一回众位读者。以后这类的文字会很少的。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