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一百章:刘晔襟怀(2/2)

把持朝政。

再延伸一步看这件事,何进不会把刘备究竟有没有诏书这样的实底交给刘焉他们,但是他们坚决的选择加入讨伐洛阳的一方,这就意味着他们坚信刘备没有诏书。但是他们如此在乎这个结果是否会不利于他们,那么他们心中想必也很清楚何进是怎样地一个人。

既然如此,这个占卜还有多少意义可言呢?

难道仅仅是为了知道天意如何?

贾诩想清楚了这一点,也就知道刘晔此刻已对占卜一事兴味索然,当下笑呵呵的说道,“若不是子扬肯说出来,适才便要将愚兄急死了。其他地不说,子扬刚从荆州来。可知道荆州眼下是否有意取我南阳之地?”

刘晔没好气地白了贾诩一眼,“兄长竟拿我做探子来用了。便是我有心,难道我就能知晓吗?刘景升又不是不知道我还要去长安。”

“说得也是,”贾诩笑了笑,“是我糊涂了,知道子扬不再占卜后,愚兄心中放了一块大石头。便有些不知所谓起来,贤弟莫怪。”

“兄长错了,”刘晔淡淡一笑,“占卜之事晔已应承下来,岂有半途而废之理?不过我还要再见一个人才能定下来。”

“是谁?”听刘晔说了半天,结果还是要占卜,贾诩不禁有些急了。

“我此番是要去长安,兄长说我要见谁?”

“汝南公刘备?”

“正是刘备刘玄德。”刘晔呵呵一笑,“晔主意已定,这占卜之事便由他来安排。他说在何处便在何处。至于其后之事如何,晔不想知晓,便任由天意为之。”

“子扬,”贾诩沙哑着嗓子喊了一声。却话也说不出来,只觉得胸口有些发堵。

他万万没有想到刘晔有如此悲天悯人的襟怀,这让他对自己片刻之前还曾动了杀机而感到一丝羞愧。

良久,“子扬,汝南公不日将至宛城,你不必前去便可见到。”贾诩说完,恳切地看着刘晔。

刘晔静静的看着贾诩,半晌之后很肯定地点头道,“既如此,晔便要在此搅扰兄长一些时日了。”

**

长安的发展终于开始向着刘备筹划好地方向前进了。至于这个方向上有多少顽石、多少险阻。刘备无法设想也无从设想,不管是前生还是今世。他知道自己都不是一个改革家,不但在政治见识上如此,在对细节的追求上也一样,他唯一的资本就是比别人多知道一些新鲜的政治体制,可是那些所谓的三权分立也好,君主立宪也罢,对于这个时代都只能是祸国殃民的东西。

所谓的时代进步性是架构在生产发展地水平上的,不是可以随意上下的空中楼阁。对于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老百姓来说,“衣食足而知荣辱”比“社会契约”更实际。“乱后而教民易,如教饥人饮食”,树立一个追求进步民族精神的意义远远大于对单纯体制上的要求。

刘备从跟随读书时就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搭建一个基本的框架,同时提升科技和商业在社会地地位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不过在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改革者之前,他的这些想法不会付诸实施,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得更细。

汝南是他提升科技的试点,事实上,他获得了不算完全的成功,而这点成绩地基础在于他以农业为突破口,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没有一个统治者可以藐视农业的地位,因为老百姓在晓得反抗是被杀死,不反抗会被饿死的情况下就一定会造反。

通过发展农业馆,刘备名正言顺的发展起了铁业馆和盐业馆,说来也巧,他兴办这两种变相的技术学校时正是大汉朝廷最窘困的时期,一时间也就没有谁会来指责他玩奇技yin巧。

但是这次长安不同,他要发展的是商业,他要为财富和技术在将来的充分流通找一个非官方的宏伟背景,他要在一个政治力量受到众多限制地时期,老百姓也能通过另一个杠杆找到自己地生存空间。

商业发展的好处当然远不止这一星半点,但是刘备目前只想到这些,而这些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

大家如果有月票,并且觉得给刀子值得,那就更加谢谢了。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