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25章 小太监,大贪官(2/4)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办什么大案子了。

百官懈怠,贪墨之心涌动……看起来这个朝局要整治一番了。

“赵相公,这个案子非同小可,你要从速拿出结果,不论查到谁,都不要姑息!”

赵鼎悚然,深深一躬,这才下去。

经过了十几年的经营,大宋的官制表面上还维持了元丰改制以前的框架,可是内里却完全不一样了。

削弱相权,增加皇权,自然是赵桓一成不变的主轴。

其实这有个简便的办法,就是改政事堂为内阁,把几位宰执变成皇帝的秘书,让他们没法统御六部。说白了,就是废了属于中书门下的那颗印。

历来大印在谁的手里,谁就有最终的决策权力。

皇帝的手边放着玉玺,这就是最好的明证,可玉玺只有一颗,天下事那么多,皇帝哪里管得过来……所以原本的政事堂,可以直接决定知府以下官吏的任免,根本不用经过皇帝,最多也就是报备一下。

所以说这就是宰执权力的来源,小事情自己决定,大事情可以向天子谏言,影响决策,这就是文臣顶点的底气所在。

如果拿掉了这颗印,不管大事小情,宰执就只能建议,论起实际权柄,未必比得上六部尚书。

当然了,凡事都有例外,宰执们也可以要求非经政事堂,不得为敕,甚至拿到封还大权……这就走向了明朝中后期的阁老政治。

赵桓也想过走这条路,不过最终他选择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六部尚书纳入政事堂,并且授予一些重要的尚书同平章事衔。

这样一来,政事堂的规模就扩大了,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群相制。

而且由于废掉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院寺,使得六部空前强大,各部尚书,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可以和宰执抗衡,或者准确说,他们就是宰执。

靠着这一手,赵桓成功掌握了朝局,决策落实,悉数在天子手中。

可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有矛就有盾。

以赵鼎为首的宰执也不是傻瓜,恰恰相反,他们就在官场,论起功力,远在赵桓之上。针对六部尚书侵夺宰执权柄的行为,他们也展开了布局。

拿礼部来说,当下就有两位尚书,其一是吕本中,他主要负责兴学教化事宜,第二位尚书才是胡寅,他除了负责日常事务,还负责对外。

一部两位尚书,自然要要争夺,这时候再来一位总揽全局的宰执,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付礼部用分权的办法,可对付吏部,户部,兵部这种实权部门,就采用政事堂大会的办法,把部内事务,拿到政事堂讨论,从而削弱尚书职权。

反正就靠着分化瓦解,不停掺沙子的手段,将朝局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赵桓收拢大权,是为了革新做事。政事堂揽权,也是为了顺利落实改革,只要相得益彰,就没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到了这一刻,赵鼎却是有些头疼了,说到底还是没法真正名正言顺。

除了礼部的吕本中和胡寅之外,户部也有陈康伯和王次翁两人,刑部这边有林景贞和胡闳休,兵部倒是只有一个刘子羽,可赵鼎却让枢密院和兵部合署办公,刘子羽的上头还有个张浚。

这么个乱七八糟的情形。到底该交给谁,谁能妥善处理?

赵鼎思忖了再三,决定把林景贞请来。

关键时刻,这位九牧林家的人,还是能把握得住,比一般人要稳妥多了。

“官家很在意这个案子,又牵连到了宫里,你看该怎么办?”

林景贞听完之后,思忖了良久,徐徐长叹道:“赵相公,此案要想查清楚,就必须大刀阔斧,勇往直前,不管是宫里,还是政事堂,谁也不能掣肘才行!”

林景贞昂然盯着赵鼎,一句话,我能办,你能让吗?

赵鼎也是苦笑,“我也当了好几年的太平宰相了,朝中乱七八糟的事情,也有不少,你只管放手去查,不管多大的事情,老夫都会鼎力支持!”

林景贞沉默少许,终于用力点头,下定了决心。

“有首相的这句话,下官就放心了!”

&em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