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一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1/2)

美国人或者说共济会的商业头脑那是没得说。=顶=点====o

失去了对于东南亚的控制,甚至已经失去了对于太平洋的控制,夏威夷就变成了可出卖的地步。但是美国的一次火箭发射竟然能够打到中国的绥远省。几乎绕过了半个地球。虽然所起的所用有限。

中美关于火箭问题达成的协议。虽然规定火箭射程最大不能超过三千公里。但是美国的游说团说射程和荷载有着比例关系。美国确实有能够做到远程发射,但是打过去的只有不到一百公斤的荷载。针对高昂的成本来说,这太不划算。但是如果是五百公里以内。那就可以将几百上千公斤的大炸弹扔到敌人的阵地。

美国以中立国的身份和英国与德国同时做起了生意。不过德国并不缺技术,他缺资源,所以只要煤铁。而随着德国对于欧洲大陆的控制日趋稳定,西班牙正式派军参加德军,欧洲各矿山陆续开工,这方面正在快速缓解。

苏联什么都不缺,缺养活人口的粮食。1940年即使是秋收过后,斯大林被严重的工农业不平衡弄的焦头烂额,不得不从新占领地区抽调大批粮食来弥补国内不足。这一点与重视想办法供应市民面粉和黄油的德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苏军的占领区一直处于反抗和动乱之中。而苏联作战部队自己也在缺粮。

苏联不得不用珍贵的矿产品从中国换取粮食。

苏联不得不和德国人采取相同的政策。德国是侵吞和没收犹太人的土地和田产,上升到了民族矛盾。但是无论怎样。维持了欧洲人的好感。

苏联则没收所有人的土地和财产,组建集体农庄和工厂,这虽然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问题。但是这是一个缓不救急的局面。并且很容易弄成内部各阶层的矛盾。问题就在俄国留下来的底子太薄,苏联想要强大,想要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就必须牺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

好在德军与苏军摩擦不断,但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而呈现了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两国的大军都在向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中东进发。

苏军已经开始研制火箭炮,苏军在和中队的几次摩擦中,会了怎样制造和使用这种武器。只是作为一个火力支援兵种。德国的方向其实与美国相似。只是德国的原子弹研究并没有停止,而是接近成功。

不过中美两国签订的合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设置,迫使德国不得不想想。这个武器研究出来,到底是福还是祸。从公报中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不是造不出这种原子弹,而是禁止制造原子弹。作为限制远程火箭威力的一部分。

并且把拥有原子弹作为能够参战或者提前攻击的条件之一。

德国不敢想象中国和美国参战后。德国所面临的局面。德国是宣布同意签署禁止发展核武器,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第三个国家。并把指责英国在大西洋上进行核试验。

英国也大吃一惊。英国确实在做一些核裂变的实验,但是离成功还非常远。

同样吃惊的还有斯大林,经过紧急会议之后。斯大林决定同意签署禁止发展核武器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条约。所以苏联是第四个签约国家。原子弹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苏联对这方面研究很少。这种威力巨大的炸弹对于哪个人口集中的城市都不是好消息。与其千人所指,还不如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分享到核技术。最重要的是中国,一个沉默的大国把这个作为战争的前奏。美国能造出原子弹?很值得怀疑。

德国加入后,这就形成了一个反核轴心。苏联不愿意因为这东西而被肢解。中美德联合在一起。绝对有肢解苏联的能力。

中国对于德国和苏联科家和外交使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将沿海的一座二十四层的大楼划给原子能机构作为研究和办公的地方。一直在做热核电池研究的费米充当了第一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

费米被告知,中国绝不会拿出人工智能和纳米制造的技术。所以费米必须在没有这两项技术的条件下。带领原子能机构的科家们研制一种低纯度燃料的核辐射利用装置。

费米虽然在中央研究院担任科家,不过实际上这两项技术接触并不多。

“多方面发展是必然的趋势,美国发展了纯机械式的计算机,而电子管就真的不如晶体管和光传输?恐怕还是制造技术的限制。有一些生已经提出了疑问,认为光缆的信息容量和速度确实快。但是成本太高。所以我们国家形成了光电两套传输系统。可是如果电传输系统如果同样能够达到信息传输的效果,就算信息容量和速度不够,也是能够节约大量资源的一种方案。”

张春对调入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费米和相关研究人员说。

“所以制造工艺与制造技术是突破的关键。我相信各位的职业操守,国家有国家的机密,国之大器不可以示于人。我希望各位在保守国家机密的条件下走出另外一片天出来,这同样将造福与人类。”

“我们是面对英灵河宣过誓的。我们会利用好这些国际资金与国际技术专家,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费米代表自己的手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